軍人精神教育釋要

內容來源:卷十二    演講

隸屬章節:演講\中華民國二十三年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在廬山軍官團講——
要旨
    一、「智仁勇」為軍人之基本精神。
    二、軍人之智,在乎別是非、明利害、識時勢、知彼己,而其智的根本在合乎道義。
    三、軍人之仁,為捨身救國之大仁,為公愛而非私愛。
    四、軍人之勇,為禮義之勇,其要在長技能,明生死。
    五、信仰並力行三民主義,乃軍人精神之真實表現。
    六、軍人必有大智大仁大勇,始能完成其革命使命。
本文
    今天我要對各位講解我們軍人的精神,與革命軍人的人生觀。我們時常想到天地父母生下我們這樣一個人,究竟有什麼意義?有什麼目的?又有什麼價值?這些問題,就是:「生」的問題。「生」的反面即為「死」。我們一個人,在世界上最多活到一百年,終究要化為異物。尤其做了軍人,更容易死亡,我們死又應該有什麼意義?有什麼目的?有什麼價值?生與死又有什麼分別呢?我們軍人,如果對於這些問題不研究透徹,便不能確立一個正大光明的人生觀,養成一種至大至剛的精神。沒有這種精神,便不能打破生死關頭,就不能發生奮鬥犧牲的勇氣。到了應犧牲的時候,便貪生怕死,遲疑怯顧,耳目失了聰明,手足無所措置,結果不被敵人砲彈打死,亦必被敵人俘去,做一個階下之囚。生為何因?死有何義?自己還莫名其妙,這種無意義、無目的、無價值的人生,和禽獸草木,又有甚麼分別呢?如果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95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我們軍人都像這樣的生來死去,試問對於國家民族,還有什麼好處?其結果,國家民族的生命,恐非斷送在我們的手中不可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利用這幾十年短促的人生過程,來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,建立自己永久的生命,挽救國族的危亡,完成革命的使命。而在一切努力之前,先要確立我們革命的人生觀,發揚我們軍人的革命精神,有了這種精神,方可以發生革命的勇氣,來為國家民族奮鬥犧牲;國家民族,乃得有復興的希望。
    關於如何確立我們革命的人生觀,與如何發揚我們軍人的革命精神,總理在軍人精神教育的演詞中,已經指示得很透徹。他說:革命軍人之人生的目的,在救國救民,軍人的精神,為「智仁勇」三者,而革命軍人精神所由發揚與革命人生觀之所由實現,即在信仰並實現三民主義。現在我根據總理的遺教,來向各位解釋明白。
    第一、軍人之智:總理說:「智之云者,有聰明有見識之謂,是即為智之定義。凡遇一事,以我之聰明,我之見識,能明白了解,即時有應付方法。而根本上又須合乎道義,非以爾詐我虞為智也。」現在一般稍有聰明有才幹的人,往往見利忘義,所謂「利令智昏」。這種智,不是我們所要求之智。我們所謂智,必依據道義,古人云:「正其誼不謀其利,明其道不計其功。」在任何場合之下,做任何高官,苟與道義不合,我們寧死不為,不好有一毫苟且。所以智的根本,必植基在道義。如若不然,有聰明,有才幹,徒為濟奸作惡、危害國家社會之具。至於智的範圍,又如何呢?總理說:「智之範圍甚廣,宇宙之範圍,皆為智之範圍。故能知過去未來者,亦謂之智。吾人之在世界,其知識要隨事物之增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96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加,而同時進步。否則,漸即於老朽頹唐,靈明日錮。是以智之反面,則為蠢為愚。」智之一字,與我前次所講「格物致知」的知之意義,是一樣的。致知本是人的一種天性,父母生我出來,便有這種天賦的本能。古人說:「萬物皆備於我。」凡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其間萬事萬物,都可為我們人類聰明所利用。我們要征服自然,馭用萬物,因此天地間一切事物,都要在我們研究之列,即宇宙之範圍,皆為智的範圍。只要我們多一分研究與體察,便可多得一分知識。古人所謂「人之學者,猶渴而飲河海,大飲則大盈,小飲則小盈」。這就是說,宇宙間所包含的道理,沒有窮盡,即無往不是可以增長我們知識的材料。反過來講,我們對於宇宙萬物,又要根據我們已有的聰明才力來利用他們,來完成我們人類完備的生活,增進我們人類社會的文明。如果利用得當,便是智者,利用不得其當,便為非智者。例如現在中國一般赤匪,東燒西殺,不但不能善為利用宇宙萬物,來增進人類生活的幸福,建設人類社會的文明,而且反其道而行,破壞宇宙間的萬物,摧殘社會的生機,毀滅固有的一切文明,非特不智,實為至愚!但是所謂宇宙,本是包括無限大的空間與無窮的時間而言。古人說:「上下四方謂之宇,古往今來謂之宙。」「宇」就是整個的空間,「宙」就是整個的時間。所以我們不但以知道利用天地間之萬物為智,而且還要以知道過去未來為智;「過去」是我們智的淵源,知道過去,我們的智才有根柢,智的本身,便更可以充實。「未來」是我們智的開展,知道未來,我們的智才有新的進步,智的本身便更可以發揮效用。古人所謂「愚者闇於成事,智者見於未萌。」「推古驗今,所以不惑」。又謂「智者之慮事,不在一日,而在百年」。可見僅僅只知「現在」還不為智,且必知道過去與未來,才可稱為智者。現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97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一般國民乃至一般軍官,不但不知道「過去」,更不知道「未來」,就是對於「現在」,也莫名其妙,不能認識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,昏瞶糊塗,醉生夢死。至於外國人為什麼要來壓迫中國,侵略中國,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抵禦外侮?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在,所以八十年來外國人來佔據了中國一大半的土地,他還是不知道所以,總以為他自己還可以保全的。對於「現在」既然不了解,對於「過去」與「未來」更談不到了。像這樣的麻木不仁,連現在所處的時代環境都不知道的人,那裏配做救國救民的現代軍人呢?而且時代是無時無刻不在進展之中,世界人類的文明,亦無時無刻不同時相隨演進,如果我們的知識不隨時代事物之增加而同時進步,稍縱即逝,便要落伍,一轉瞬間,就成為腐敗老朽,要被人家來壓迫了。知的範圍既如此,智究又何從而生呢?總理說:「智何自生?有其來源,約言之,厥有三種:一由於天生者,二由於力學者,三由於經驗者。中國古時學者,亦有生而知之,學而知之,困而知之之說,與此略同」。智之由於天生者,例如孝父母,知廉恥,耳能聽,目能見,饑則食,渴則飲,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不待學習,乃生而知之。不過天賦究有厚薄,因而聰明的程度,便各有不同。其次由於力學者,因為一個人天生的知能有限,應付環境,究屬不夠,必須採納眾長,補我所短,融合多數人的聰明為聰明,接受多數人的知識為知識,以擴充智的範圍。所以愈是力學的人,其知識亦愈廣,其所成就,必較僅恃天生之智者為高,此即所謂「勤能補拙」之故。反之,天生聰明很高,如不力學,亦難有所成就。所謂「劍雖利,不礪不斷;材雖美,不學不高。」又謂「人材雖高,不務學問,不能致全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再其次由於經驗者,這種智完全是自己從實際的經歷中體察而得。諺云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98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近更新於 2014-08-28